規范人力資源管理避免員工離職后糾紛
某培訓中心是我所常年法律顧問單位。李某2007年6月進入該培訓中心工作,崗位為廚師,月工資3000元。某培訓中心與李某簽有勞動合同。2011年6月,因單位轉制,某培訓中心與李某簽訂《轉制人員安置協議》,解除了與李某的勞動關系。李某認為工作期間其每天加班2個小時但培訓中心從未支付過該筆加班費用,故向北京市懷柔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要求:一、支付2009年6月4日至2011年6月4日延時1440小時加班工資37241元;二、支付2008年至2010年年終獎金12000元;三、支付2008年至2010年過節費、奧運、國慶獎金20000元。
我所勞動人事部律師接受顧問單位委托,受理本案后認為:
一、李某要求某培訓中心支付2009年6月4日至2011年6月4日的延時加班工資37241元,無事實和法律依據。
首先,雙方已經對李某加班情況進行依法核算,簽訂了相關協議,某培訓中心足額支付了加班工資,李某再行主張缺乏依據。2011年6月,某培訓中心與李某簽訂轉制人員安置協議,雙方依法核算李某加班情況及支付的加班工資數額,均有李某本人的簽字確認。轉制人員安置協議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李某有權獲得某培訓中心與李某共同認定的補發休息日加班、年休假加班等工資共計28840元,明確表明系雙方共同認定,協議第六條明確約定:本協議各方蓋章后生效,各方均應遵守,不得違約,否則需負賠償責任。附件二的加班費及年休假確認單中,雙方再次明確了雙方共同認定及核算的加班費工資補償數額為24640元,且明確說明休息休假時間來源于李某本人申報的《培訓中心職工休假、休息申報表》,結合中心留存的勞動合同、工資表測算得出,支付該補償金額后,雙方對補償項目即已結清。由此可見雙方對在職期間的加班費已全部結清,無任何爭議,應視為李某放棄主張相關權利,其再行主張各項權利無任何事實與法律依據。
其次,某培訓中心單位實行加班審批制度,經審批才構成有效加班。雙方2008年7月1日簽訂的勞動合同書第十條明確約定:乙方加班應當履行審批手續,未經審批確認的超時工作無效。而實際執行中某培訓中心也一直執行的是加班審批制度,2011年4月28日李某向某培訓中心提交的《培訓中心職工休假、休息申報表》中,李某自行申報了加班情況,有李某本人及部門負責人、財務負責人簽字確認,且李某再次明確聲明保證申報內容真實,如有虛假愿意承擔法律責任。從李某申請情況來看,并未申報過任何延時加班情況,現又主張每天延時加班2小時,明顯互相沖突,且與事實不符。同時,2008年7月1日簽訂的勞動合同書第十七條約定:乙方對當月工資有異議的應在發放之日起3日內向人事部門提出,逾期未提出的視為沒有異議。李某也從未對工資發放提出過任何異議。
再次,李某并未舉證證明其存在延時加班的情況,應承擔不利后果。《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九條規定,勞動者主張加班費的,應當就加班事實的存在承擔舉證責任。李某未舉證加以證明,亦應承擔不利后果。
此外,申請主張的加班工資數額明顯不符合常理,主張兩年共計720天每天都在延時加班,明顯與事實不符且不合常理。
二、李某主張2008-2010年三年的年終獎金12000元、過節費及奧運會、國慶獎金20000元無事實及法律依據。
首先,雙方勞動合同對薪酬待遇有明確規定,并無任何關于獎金及過節費的約定及規定,尤其是雙方2007年6月15日簽訂的勞動合同第六、第七條更明確約定:甲方每月30日前以貨幣形式支付乙方工資3000元,除此之外,乙方不再享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補貼和報酬。該約定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
其次,李某在職期間除2010年端午節發放過200元外,并未發放過任何年終獎及過節費等,且并非某培訓中心的法定義務,更能證明李某的該項請求無任何依據。
三、李某系2011年11月17日提起勞動仲裁,其主張2008年至2010年的各項待遇均已超過一年的仲裁時效,不應支持。
北京市懷柔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審理本案后認為:獎金、過節費屬福利待遇范疇,用人單位有權依據自身的經營狀況,自主決定是否發放。李某在職期間從未享受過該福利,亦未提供證據證明單位其他員工均已享受該福利,現其要求支付年終獎金、奧運獎金、國慶獎金及過節費的請求無法律依據,故不予支持。李某主張延時加班的證據為復印件,對該證據的真實性無法確定,依據現有證據無法證實李某存在延時加班情況,故對其要求支付延時加班工資的請求亦不予支持。
自2008年《勞動合同法》開始實施以來,勞動爭議案件的數量逐年增多。通過對這一類案件審理結果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到,用人單位敗訴比例較大,要么被判敗訴,要么主動與勞動者調解結案,絕大多數案件中勞動者都處于有利地位。之所以會是這樣的結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人單位平時的人力資源管理不規范,很多管理模式和手續不符合法律規定。當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關系融洽時可能怠于主張自己的權利,但是當與用人單位產生較大糾紛采取法律途徑維權時,用人單位就會為自己平時不規范的管理付出代價。而且勞動爭議糾紛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雖然勞動案件爭議的標的往往并不大,但用人單位一個案件的敗訴往往會使其他員工紛紛效仿,這樣的后果用人單位難以承受。而本案中,某培訓中心之所以能夠完勝勞動者,就是因為其平時在法律顧問指導下人力資源管理較為規范,而且在與勞動者簽訂《轉制人員安置協議》時對可能產生爭議的問題進行了合理處置,有效地維護了自己的權益,其做法值得其它單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