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審改判來看股東出資義務應進行實質審查
文\ 張婧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
導 語
近期,筆者代理的郝乃祥與新余市寶誠貿易有限公司、襄汾縣鑫盛冶煉有限公司、上官春花、高國剛、段民娟執行異議之訴糾紛一案,收到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二審判決, 該案采納了筆者的代理意見,糾正了一審法院的錯誤認定,改判筆者代理的郝乃祥出資到位,并不予追加郝乃祥為被執行人。
該案也被上海律協公司與商事業務研究委員會評為 2020 年度上海律師代理公司與商事糾紛十大推薦案例之一。
從該案可以看出,法院對于股東出資問題的審查確立了基本的審判規則,即對于股東在驗資之前已履行出資義務的,驗資形式如何呈現不影響其出資到位事實,對同類案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案情簡介
2006 年郝乃祥與高國剛簽訂投資協議,約定向襄汾縣鑫盛冶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盛公司”) 投資 2000 萬元用于二號高爐建設并占 40% 股權, 郝乃祥 2008 年收回2000 萬并按月收取固定回報,高國剛為鑫盛公司股東并擔任該公司總經理,該協議有高國剛簽字、鑫盛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簽字、公司蓋章。郝乃祥于 2006年9 月至 2007年2月分四次每次轉款 500 萬元,轉款流程為郝乃祥將款項轉入其出納賬戶, 郝乃祥的出納再從其個人賬戶將款項轉入鑫盛公司出納的個人賬戶。每次轉款后鑫盛公司均向郝乃祥出具收款憑證,備注“投資款”,鑫盛公司記賬憑證記載為“實收資本”。2008 年鑫盛公司增資 1.2 億,其中貨幣出資 4400 萬、實物出資 7600 萬, 增資及驗資手續均由鑫盛公司安排辦理,郝乃祥未參與,相關股東會決議、固定資產移交表等文件非本人簽字,驗資報告顯示郝乃祥出資2000 萬,850 萬為貨幣、1150 萬為實物出資。850 萬的出資過程是先由鑫盛公司和第三人將款項轉入郝乃祥驗資賬戶,郝乃祥再轉入鑫盛公司賬戶。實物出資部分為鑫盛公司的二號高爐基建設備等資產,資產評估報告顯示部分采購合同由公司簽署。
之后,鑫盛公司因拖欠新余市寶誠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誠公司”)貨款而敗訴。2013 年寶誠公司以股東出資不實為由將鑫盛公司的股東郝乃祥追加為被執行人, 理由是驗資報告中顯示實物出資部分由鑫盛公司以公司名義簽訂采購合同,屬于股東用公司財產出資, 存在出資不實情形。驗資機構出具說明認為,鑫盛公司采購設備的資金來源于股東,且供貨商一般不會與自然人簽訂購銷合同。鑫盛公司及其他股東認可郝乃祥出資到位。
郝乃祥 2016 年 6 月提出執行異議,新余中院駁回異議,郝乃祥提起執行異議之訴,一審敗訴,上訴至江西高院之后二審裁定發回重審。發回重審之后新余中院再次判決認定郝乃祥出資不實,郝乃祥第二次上訴至江西高院,江西高院最終判決撤銷原審判決,認定郝乃祥出資到位,不得追加為被執行人。
本案爭議焦點:郝乃祥對鑫盛公司是否足額出資,應否被追加為被執行人?
二、裁判觀點
一審法院認為:投資協議約定無論盈虧均按期收取固定利潤,應認定為借貸,雙方未就該借款轉為鑫盛公司股權簽訂協議,未履行債權轉股權的手續;2008 年登記為股東,既享有股東權利,又享有 2000 萬本息請求權,驗證雙方不存在債轉股的事實;2008 年的驗資報告不能證明其出資到位,本案中的購貨合同買方均為鑫盛公司,可證明建設二號高爐的資金系公司投入。
二審法院認為:郝乃祥與高國剛 2006 年簽訂投資協議,約定郝乃祥投資 2000 萬用于鑫盛公司興建的二號高爐,本意為投資,而非借貸, 在事實認定上應當考量普通民眾在作出民事法律行為時的真實意思表示及其自身對行為的認識和思維邏輯,如在交易時對收取固定紅利的行為不一定能界定為借貸,也就不能按照借貸的思維去實施后續的法律行為;2008 年鑫盛公司增資時增加郝乃祥為股東,郝乃祥雖未另行出資,但已按照投資協議出資 2000 萬,2008 年增資時,郝乃祥之前投資用于二號高爐建設的 2000 萬轉化為股權投資款,其出資已到位,至于驗資時以何種形式呈現不影響其出資到位的事實;雖然郝乃祥與鑫盛公司未簽訂債轉股協議,但是在2008 年增資時,對于民營企業債權轉股權,法律并未明確規定必須簽訂書面債轉股協議或采取債轉股的驗資形式,且雙方對于郝乃祥支付的 2000 萬均認定為投資而非借款, 基于其對 2000 萬性質的認識,未采取債轉股的方式驗資符合常理;郝乃祥 2008 年成為公司登記股東之后, 主張鑫盛公司仍應按照投資協議履行義務,系其主張股東權益,并非借款本息,不能據此推斷未進行債轉股;雙方約定共同投資并使用鑫盛公司的名義建設二號高爐,類似于掛靠,以鑫盛公司名義簽訂采購合同并將高爐登記在其名下符合常理,名義上的權利人未必是真正的權利人,不能據此認定以二號高爐作為實物出資的股東是以公司財產出資,應審查其是否實際投資建設了二號高爐及投資金額。在將二號高爐作為實物資本投入到鑫盛公司之前,二號高爐的實際權利人為其建設者。郝乃祥已提供證據證明其系按照投資協議約定投資了 2000 萬用于二號高爐建設,其系權利人之一。
三、案例評析
筆者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問題是,公司在補辦增資驗資手續時對股東出資的驗資形式與股東此前已實際投入的出資形式存在不符之時,法院應當如何認定股東是否出資到位問題,一審法院將投資協議的性質界定為借貸,不符合當事人之間的真實意思表示,且要求其應當簽訂債轉股協議,并無法律依據。二審法院從股東出資問題的事實出發,重點審查股東是否實質上履行出資義務,而非機械地認定出資形式如何呈現,糾正了一審法院將雙方協議界定為借貸性質而得出未進行債轉股就認定出資不實的錯誤結論。在事實認定上,二審法院考量普通民眾在作出民事法律行為時的真實意思表示及其自身對行為的認識和思維邏輯,不按照專業人士對其行為的認定,進而推斷后續實施行為的合理性,將投資協議認定為投資而非借貸,且要求雙方進行債轉股無法律依據是本案的關鍵。
四、實務建議
大多數民營企業在投資建廠時, 股東的出資行為往往會在驗資之前完成,相關的驗資手續補辦在后, 出資與驗資之時的出資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此時如驗資形式與實際出資形式不符的,則可能發生債權人主張股東出資不實的風險,建議股東規范出資與驗資行為,提供實質履行出資義務的確鑿證據,對于民事法律行為的性質進行準確界定, 防范因缺乏法律意識導致被追究股東出資不實的責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