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法律人或許永遠記得2020年5月28日那個激動的下午,而我今天想講一講那個下午背后的故事。
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所研究員梁慧星申請成立了一個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他給每個條文都附有說明和理由,總字數約400萬字,總共9卷本。他說“民法典是經世濟民、治國安邦之重器。所以民法典是最能體現公平正義的法理觀又最需要立法技術的,我們國家需要有我們國家自己的民法典。”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86年4月《民法通則》正式頒行。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民事基本法律,被譽為“中國的權利宣言”“小民法典”。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月進行了一次審議。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陸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我國的民法典,遙遙無期。
2016年6月,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進入立法程序。2017年3月,民法典編纂完成了關鍵的“第一步”。作為中國民法典開篇之作的民法總則,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8年8月,民法典編纂邁出“第二步”,各分編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包括6編,即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1034條。
2020年5月,審議《民法典》被列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的議程。《民法典》在本次人大會議正式通過。當我們用立法技術從體系和邏輯上彌合了單行法的矛盾,填補了民法領域的空白,將它推向社會,我國才終于又完成了法治化的重要一步,公民的生老病死才都在法律上有了依據,我國也終于能驕傲地宣稱自己走在了法治化的前列,為公民生活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保障。那個下午,不少法學人士認為,它完成了一次中國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民法典可能更像自己“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象化。
宋代文人張載曾寫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2013年,梁慧星拿出了一個1900多個條文的民法典草案。這份民法典草案,梁慧星寫了23年,迎來一個令人心動的結局。
岳成所成都分所律師助理 張戈